腭裂患儿应警惕中耳疾患

发布时间:2012-09-03

 

    腭裂患儿并发中耳炎、听力障碍等中耳疾患的发生率远远高于相同年龄段的正常人群。国内外诸多统计资料显示:其发病率大约为40~80%。主要是渗出性中耳炎(中耳积液),也叫非化脓性中耳炎。

一、 发病原因

    中耳积液的发病原因主要是腭裂患者的咽鼓管结构和功能异常、咽鼓管通气功能障碍而致中耳腔内负压,中耳腔粘膜内液体渗出且不能经咽鼓管引流而积液。

二、 中耳积液的危害

    中耳积液以年龄较小的腭裂患儿较常见,这个阶段恰好是患儿学习语言的关键时期,如果伴发传音性听力损害,将妨碍患儿的语言学习,出现语言发育迟缓,甚至可影响患儿的智力发育。

    另外,长期的中耳积液,易继发细菌感染而引起化脓性中耳炎。反复的化脓性感染易导致听骨链粘连而出现较严重的听力损害。因此,应积极治疗渗出性中耳炎,减少其并发症的发生。

三、 哪些表现应警惕中耳积液?

    中耳积液,可为浆液或粘液,可使鼓膜动度下降,部分患儿可出现传音性听力损害,但大多数损害程度较轻,与父母接触时,交谈并无明显困难,因此,大多不被患儿家长察觉。

    单纯中耳积液并无明显症状或体征。年龄较大的儿童可述有耳塞、胀满感。部分继发细菌感染后,可转化为化脓性中耳炎,表现为耳心疼痛,患儿烦燥、哭闹,常引起鼓膜穿孔、外耳道流脓、发烧等症状。反复化脓性感染可导致中耳听骨链粘连,出现中、重度的传导性耳聋,患儿的语言学习说话将受到明显的影响。

四、 怎样治疗中耳疾患?

    对腭裂伴发中耳疾患的治疗,在国外已作为唇腭裂治疗的一个部分,在国内也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,但仅有少数大医院开展此项治疗。

    在腭裂修补术前先测定患儿的中耳功能,对伴发中耳积液者行鼓膜切开,在鼓膜上放置一通气管,暂时替代闭塞的咽鼓管,解除中耳负压,可较有效地消除积液,改善听力。

    声阻抗测听(鼓室压测定)——主要用于中耳鼓膜、听骨链动度、以及咽鼓管功能的定量检查。鼓室图分为A、B、C三型。A型为正常鼓室图;B型提示鼓室内积液,有渗出性中耳炎;C型多见于咽鼓管阻塞。

    鼓室图为B型时,可能有以下几种情况:①中耳积液,最多见;②虽无积液但鼓膜高度内陷或严重粘连;③中耳炎或渗出性中耳炎恢复过程中或后遗症,如鼓膜穿孔、胆脂瘤等。

    如果鼓室图呈B型,则提示有中耳积液,应在腭裂修补术中同时作鼓膜切开,鼓室置管术。

    鼓膜切开置管术通过在鼓膜上的小切口吸除中耳腔内积液,然后放置一硅胶引流管(压力平衡管),使鼓膜在置管期间维持一通气引流口,暂时替代咽鼓管,起到调节中耳气压,引流中耳腔积液的作用。

五、 鼓膜切开置管术的意义

    鼓膜切开置管后,可产生如下效果:1. 鼓室积液消除,患儿听力恢复;2. 有利于咽鼓管功能的恢复;3. 可加速中耳腔粘膜下腺体退行性变和阻止腺体形成,促使鼓膜粘膜恢复正常;4. 防止鼓室积液的复发。

六、 置管术后护理

    术后2周内,用糜蛋白酶抗菌素滴眼液滴耳,每日2~3次,保持外耳道及通气管湿润,可避免通气管堵塞,预防中耳腔感染。

    术后一月应禁止游泳。洗澡时,应避免污水流入外耳道。洗澡时可用防水耳塞或其它物品如橡皮泥、棉球等置于外耳道外口,可阻挡污水流入。

    通气管留置时间最好在半年~一年之间, 半年~一年后即可取出。

推荐新闻